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2024年12月21日至27日一周热点事件分析 央视曝光未成年人通过租号玩游戏绕开“防沉迷系统”只需4元

发布时间:2025-01-28 作者: 新闻

  近日,央视曝光未成年人通过租号绕开“防沉迷系统”只需4元的报道冲上热搜,引发广泛热议。报道中称,江苏的张女士不久前发现,她9岁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孩子竟花了2000多元租用在线游戏账号。

  据悉,在网络上,有不少专门提供给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的所谓畅玩服务,租号就是这里面一种。通过这一种方式,不少未成年人以成人身份绕过防沉迷系统,再无游戏时间限制。还有商家甚至推销“玩家无需账号密码即可畅玩游戏的极品号”,实现一键上号,提供一条龙服务。

  此外,一些未成年人还通过买号来绕过防沉迷系统,买号市场也已形成一条龙服务,众多商家的服务介绍中甚至直接标明:“卖家帮买家将游戏账号实名认证为成人账号,且完成部分平台要求的首次登录、人脸识别,还注明了‘无防沉迷’。”对于替孩子们如何绕过“防沉迷”,可谓是“服务到家”,交易也非常火爆。

  舆情发展:据了解,截止目前,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近2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在线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近几年来国家举措不断。

  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在线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游戏公司仅可在周末固定时间向未成年人提供3小时服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的用户更好的提供游戏服务。因为力度空前,《通知》也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

  “最严防沉迷政策”已落地3年多,然而,从租号平台的快速上号,到代练市场的火爆交易,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的手段层出不穷。

  在南京警方曾经破获的一起专门非法向未成年人出租游戏账号的案件中,嫌疑犯非法购买了5万多条公民个人隐私信息,这也让警方发现了这类租售游戏账号背后最大的猫腻。经警方查实,犯罪团伙先是非法购买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盗取他人游戏账号,再将游戏账号与买来的信息进行绑定,并使用配套的手机和软件制作动态头像,破坏游戏实名认证程序,之后再将账号对外租售。

  另外,有一些游戏代练公司作为中介却盯上了某一部分孩子,他们以另外一种绕过防沉迷系统的方式——当代练为诱饵,利用未成年人接单。

  “代练”业内也叫打手或代打,就是号主玩家花钱找游戏代练公司,请人来替自己打游戏,目的是完成游戏任务,如升级、打装备、刷金币,等等。这些游戏代练公司为了多赚钱,安排一些未成年人作为低价打手替他人代打,从中赚取更多差价。

  有的孩子做代练,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绕过防沉迷系统,过一把无限制的游戏瘾;也有一些孩子在玩久玩熟了后,干脆把代练当成了赚钱的工具。既能过瘾,又能赚钱,这让一些未成年人更加沉迷于游戏当中。

  舆情数据分布:主要分布于短视频端。其中短视频端99779篇次占比48.49%,其次依次为客户端30586篇次占比14.86%、微博端24594篇次占比11.95%、微信端19325篇次占比9.39%、新闻端15697篇次占比7.63%、问答端5148篇次占比2.50%、网站端4992篇次占比2.43%。

  新闻报道及网络评论主要围绕“未成年人、游戏、手机、沉迷、网络、孩子、系统”等关键词展开。

  本次事件中,负面新闻1.94万条,占比9.42%,中立新闻16.95万条,占比82.37%,正面新闻1.69万条,占比8.21%。

  该事件网络信息总量共计17万余条。其中短视频9万1千余条、客户端3万7千余条、微博2万4千余条成为热度最高传播渠道。

  舆情启示:“防沉迷系统”原本是为避免未成年人沉迷在线游戏,确保其能够适度游戏、健康生活。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却将“绕过防沉迷”作为卖点,利用技术和规则的漏洞牟取私利。他们提供的租号服务,不仅破坏了“防沉迷系统”的初衷,更让看似严密的防线变得如同纸糊一般。这些商家的行为无疑是无良、低劣且极具危害性的,他们不仅违反了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有关规定法律法规,更助长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沉迷现象,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业、生活和身心健康。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未成年人甚至通过买号、当代练等方式,进一步绕开“防沉迷系统”。这些行为不仅让孩子们沉迷于虚拟世界,更有可能让他们形成畸形的就业观,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游戏代练公司为了多赚钱,甚至安排未成年人作为低价打手替他人代打,这不仅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迷失自我,更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失去了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监管部门、执法部门和平台应该联手予以严厉打击,不能任由这些不法商家继续赚“黑心钱”。同时,网络站点平台和游戏企业也应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优化升级“防沉迷系统”,通过动态核验、人脸识别等技术方法来确保实名制的落实。此外,大数据分析也应被用于识别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模式,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然而,仅仅依靠技术和法律手段是不够的。家庭监督的缺失也是导致未成年人游戏沉迷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自己沉迷于刷手机,放任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有些家长甚至将自己的身份证信息提供给孩子,以便他们绕过“防沉迷系统”。因此,家长必须当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第一责任人,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和认知“防沉迷系统”,更好地使用技术工具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